当前位置:首页 > 探索 > 中医基础总结十篇

中医基础总结十篇

2024-05-08 22:56:30 [百科] 来源:半部论语网

中医基础总结十篇

中医基础总结篇1

[关键词]TBL;基础医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7-0140-02TBL (Term-based learning)教学是中医总结由美国俄克拉何马(Oklahoma)大学的Larry Michaclsen提出的一种以团队学习为基础,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基础教学模式。[1]TBL教学主要通过组建小组、中医总结教师确定教学要点、基础个人测试、中医总结小组测试、基础应用性练习等步骤[2]来促使学生学习掌握知识并提高相关能力。中医总结研究表明,基础TBL教学能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观念[3],中医总结提高学生的基础自主学习能力,能升学生学习的中医总结积极性和主动性。[4]目前,基础在发达国家,中医总结特别是基础美国和加拿大,TBL已被广泛采用。中医总结

目前,我国有多家院校在医学课程的教学中应用或借鉴TBL教学模式。[5]右江民族医学院近两年亦大力进行TBL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部分教师在临床医学和口腔医学专业部分班级的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医学基础学科的教学中实施了TBL教学模式。为了了解学生对TBL教学模式的评价和接受度,探讨TBL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总结TBL教学的实践经验,我们对参与TBL教学模式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并针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选取右江民族医学院2013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的1、6班、全科医学班和2013级口腔医学专业1班学生共198人为对象。在病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医学基础学科中接受了TBL教学模式。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问卷为主,以访谈为辅。在上述对象实施TBL教学后进行问卷调查。在参考胡兆华等人的研究[6]后自行设计问卷,包括学生对TBL教学模式的接受情况、评价以及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18个条目。每个条目分有、有一点和没有3个等级。另设2个开放式问题,请学生们写出对TBL教学的实施意见和改进建议。在解释研究目的和填写方法后发放问卷,学生们采用不记名的方式填写,问卷当场收回。本次调查共发放198份调查问卷,收回19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100%。随后,针对一些情况进行访谈。

二、结果

在这次调查中,64.15%的学生表示了解和接受TBL教学模式,35.85%的学生表示不喜欢或不了解TBL教学。在教学效果方面,78.28%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有助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80.81%的学生认为TBL教学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77.78%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自主学习情况方面,13.64%的学生认为查阅文献和课外获取知识的能力有提高,喜欢自主学习,而28.78%的学生表示方便的自主学习资源少,更愿意听教师讲解;66.67%的学生认为TBL教学增加了学习负担。具体结果见表1。

三、讨论

(一)TBL教学效果

TBL教学模式通过分组学习和讨论,采用个人测试、小组测试、应用性练习等步骤科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右江民族医学院的调查研究中,实施TBL教学模式后,有78.29%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模式能促进他们获取新知识,有78.28%的学生认为能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77.78%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模式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此外,在小组测试和应用性练习等环节中,小组通过合作学习和讨论得出小组认可的答案过程中,有80.81%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模式能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由此可见,在医学基础学科中实施TBL教学模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协作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但是,仅有20.71%的学生表示综合素质有所提高, 34.85%的学生表示没有提高综合素质;66.67%的学生认为TBL教学增加了学习负担;28.78%的学生表示更愿意听教师讲解。这表明实施TBL教学模式的过程还存在一些问题。

(二)TBL教学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1.教师与学生对TBL教学模式缺乏沟通。接受TBL教学模式的学生,有35.85%表示不了解或不接受TBL教学,有62.63%的学生表示有一点了解,这说明在实施TBL教学模式之前,学生尚未详细了解TBL教学模式的理念、流程和要求等。因此,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在实施之前,教师需要与学生充分沟通教学方法和流程,以便学生理解、更好地配合和学习。

2.学生的自主学习观念尚未形成。新世纪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TBL教学模式的实施也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积极配合。在调查研究中,尚有28.78%的学生表示自己缺乏自主学习观念,35.36%的学生表示没有课前学习。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随着TBL教学模式的实施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对于学生而言,转变自己的学习观念、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是当务之急。教师在教学中传输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观念和方法也是必要之举。

3.自主学习资源不足。在调查研究中,有66.67%的学生认为TBL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课外学习时间。通过访谈了解到,学生在查找学习资料上走了一些弯路,繁重的任务也使33.84%的学生觉得缺少学习兴趣。这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尚未掌握正确的、快捷的查找资源技巧;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资源不足。因此,教师需要大力开发微课、视频、动画、精品课程等网络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课前自学资源,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

(三)TBL教学经验总结

首先,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认真了解TBL教学模式,转变教学和学习观念。在调查和访谈中,发现有教师把传统教学和TBL教学模式混合使用,从而使学生对TBL的概念比较模糊。胡兆华等[7]在“TBL教学模式在医学教育运用中的问题与建议”中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其次,在实施TBL教学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细节性问题。例如分组时尽量协调各组总体实力的均衡性和内部成员结构合理性,加强小组内的合作与讨论,同时加强小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此外,我们发现不是所有课程、所有章节知识都适合使用TBL教学模式,在李道坤等[8]的“T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在地方高校病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比较”中亦提到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根据章节的知识特点灵活合理地选择TBL教学法、PBL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传统教学法等教学模式。

最后,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面,也需要改进。访谈中我们了解到,在平时的形成性评价部分中,存在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小组学生之间评价时,大家都当“好好先生”,都给优秀,否则,学生认为会制造同学间的矛盾;二是由于在课堂上只有一位教师,教师既要观察学生个人、小组的学习情况,又要组织课堂,工作量过大,导致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全面和细致。因此,在学生的公平公正评价和师资力量的增加和协调方面还需要优化。

总之,TBL教学模式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学生对TBL了解不足、自主学习观念未转变、自学资源不足、形成性评价不客观等问题。我们还需要认真总结经验、优化流程、不断完善和尝试,探索出更符合实际的教学模式和学习策略。

[ 参 考 文 献 ]

[1] Michaelsen LK, Bauman KA, Fink LD. Team-based learning:a transformative use of small groups in college teaching[M].Sterling(VA)Stylus Publishing.2002:1-287.

[2] 周玉华.TBL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与展望[J].科技信息,2011(21):444.

[3] 方仙桃,胡兆华,郑霞霞,等.TBL对学生自主学习观念和能力影响的调查[J].浙江医学教育,2011(2):14-16.

[4] 万能章.TBL教学法对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106-107.

[5] 李晓丽,林锐.TBL教学模式在临床医学教学方法改革中的应用与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232-233.

[6] 胡兆华,郑霞霞,方仙桃,等.TBL教学法的学生反馈意见调查与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10(6):1144-1145.

中医基础总结篇2

高等医学院校为适应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设了诸如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方向)等非医学类的医学相关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学生熟悉相关医学课程及基本理论知识,作为专业基础,基础医学概论正是使医学相关专业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基础医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所以它成为医学相关专业学生的重要必修课程之一。

一、课程性质地位

基础医学概论是一门概要介绍机体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以及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规律和原理的课程,它是一门融会贯通基础医学各学科、廓清基础医学整体脉络的综合性课程。它突破了传统医学课程的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主线”从正常和异常两个方面重组,融合了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和药理学等10余门课程的内容,使基础医学知识体系高度融合,课程间的知识相互渗透。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基础医学知识体系有一个整体的、简要的、明晰的认识。它是我校医学相关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考查课程,为这些专业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定的医学基本理论知识基础。

二、学时与适用对象

课程学时总计110学时,其中课堂教学108学时、考核2学时。适用于四年制药学类、管理学类等专业学生。

三、课程目标

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的学习,了解基础医学的发展现状,学会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和整体水平,特别是从整体水平理解人体的结构组成、功能代谢、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药物和机体相互作用的规律和原理,具有将所学知识按系统进行串联、归纳、总结的综合能力;通过对基础医学概论相关课程的网络学习拓宽知识面,延伸课堂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兴趣,增强自主学习与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为学习有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四、教材和课程资源的选用

根据课程教学对象、教学目标及学时,考虑教材的实用性、系统性和融合性,我们选用了刘利兵主编的《基础医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基本教材。选择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前述相关课程教材和牡丹江医学院校园网中网络教学平台作为参考资料与课程辅助资源。

五、课程教学实施

(一)教学组织。

课程教学由教务处、基础医学院及病理生理学教研室组成的教改小组负责论证审核教学大纲等,由病理生理学教研室主任任教学组长负责具体的组织与实施。基本流程包括:成立教学组-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辅导答疑-课程考核-成绩分析-总结反馈。课程教学在第二学期进行,一学期内修完。

(二)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主要采用启发式、案例式教学法,如在部分章节采用以临床病例为引导的课堂讨论式教学,通过病例引导和教师指导下的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分析、讨论有关生理学及病理生理学问题,学习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知识,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探索并运用理论知识,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章节包括呼吸、循环、消化、泌尿系统等与临床基础理论相关的内容。灵活运用多媒体、网络课程等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信息化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以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辅以学生自修教师辅导答疑的教学方法,如与中学学过的知识相关且易懂的内容(细胞、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等)以学生自修为主,教师答疑、分析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六、课程考核

本门课程考核性质为考查课。考试方式为综合评价学习成绩,分为平时成绩和课程结束考试成绩两部分。平时成绩由出勤和测验构成,测验方式由测验教师决定,占总成绩的20%;课程结束考试采用闭卷笔试的方式,以百分制评分,60分为及格,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及权重为选择题60%、名词解释10%、填空题10%、简答题20%,占总成绩的80%,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七、教学效果与课程评价

通过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专家评价、学生评价和课程平时测验、考核等形式,加强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我们将课程考核作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评价的主要方法,课程结束后进行闭卷、笔试,根据课程命题标准、实施教考分离、设A、B卷,有评分标准和标准答案,客观评价教学效果。以百分制评分,课程最后的考核成绩占总成绩的80%,学生平时的测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

对成绩进行科学的统计分析,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从而对后续的教学工作提供指导意义。2012年6月我们对我校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本科学生29人、药学专业本科学生27人,共计56人,进行了关于学生学习动机的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6份,回收56份,问卷有效率100%。同时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药学专业的学生课程考核成绩进行分析。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药学专业整体学习态度端正,全体学生对目前班集体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有75.87%的学生对目前学习氛围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药学专业全体学生认为基础医学概论课程‘‘与本专业知识的继续学习帮助很大”或‘‘有一定关联”,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中在这一问题上,有51.72%学生认为课程开设与专业相关性大或有相关性。

在授课条件相同和试卷难度相同的前提下,我们利用牡丹江医学院成绩分析软件将2011级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和药学专业所有学生成绩输入该系统,生成最终分析结果

通过以上成绩分析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同等教学条件下,药学专业基础医学概论成绩优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结合学生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我们发现无论是班级整体学习气氛,学生个体对开设课程与自身专业认知度、课堂实际运行中学生消化理论知识水平,都是与最终的学习成绩效果成正相关的。

中医基础总结篇3

关键词:管理会计;医保控费;医改

财政部2016年6月颁布《管理会计基本指引》,推进单位加强管理会计工作,医院财务部门也应与时俱进,从战略的高度,应用管理会计的工具与方法,符合医院实际的医院管理会计实践,应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具体案例,描述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思维路径的不同,以及自发式的管理会计实践背后的理论依据。用实践取得的效果进一步说明发展医院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必要性及开展医院管理会计活动的启示和策略。

一、某三甲医院医保控费的案例

1.案例背景。新一轮医改提出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某三甲医院所在H市医保中心,为保持医保基金收支平衡,将医保支付方式由按人头定额支付改为总额预付制,医保结算不再根据医保实际服务量乘以定额来结算,改为年初为定点医疗机构设定总额,医院无论实际服务量多少,超出总额预付范围的,原则上由医疗机构自行承担,以倒逼医院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

2.两难问题。实行总额预付制一年以后,该医院经初步核算,应收医保款大幅超过预付总额,面临大量坏账损失,严重影响医院资金流量,医院决策层紧急召集财务、医保等相关部门研究对策。

财务部门拿出会计账簿,认为应收医保款超过预付总额的部分,实际上就是医院的呆账,应当全额计提坏账准备,以正确反映医院收支结余,揭示财务风险。为此,财务部门建议升级信息系统,建立总额预付的临界报警机制,一旦达到临界点,除非急危重症,临床科室应当停止接受医保病人。否则,新增医保病人收不回的医保款,直接形成医院的净损失。

医保部门认为,在医疗市场竞争激烈的H市,医保病人占到该院病源的50%,对医院收入的贡献举足轻重。如果没有恰当的理由,简单拒收医保病人会构成违约,面临医保中心处罚甚至出局的风险。而且固守总额来提供服务,会导致医保服务量不进则退,在次年医保中心按照基金总盘子给各家医院划分额度的时候,面临市场比例和预付总额度下降等更加不利的局面。医保部门同时认为,从次均费用、药品比例等指标来看,本部门对于医保政策的执行和监控已尽到责任。

医院决策层陷入两难。医院总会计师提出,固守总额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说,不会形成新的坏账,能够保证医院经济在既有规模上的良性循环;从市场开发的角度来说,可能会导致本院在医保市场上所占份额的减少甚至出局。能否找到一个折衷的办法,在医院财务可承受的条件下,尽量做大蛋糕,在占有市场的同时,通过绩效考核等手段控制医保病人费用的不合理增长,减少坏账,提高医保收入的含金量。

3.解决方案。医院成立总会计师领衔的专门小组,经过深入调研和细致测算,向决策层提交专题报告及实施方案。

报告提到,医保病人总费用由统筹支付部分、自费部分两部分组成,按照现行医保报销比例,统筹支付部分平均占到总费用的7O%,在总额预付制下,统筹支付部分最高就是医保中心预付的总额。因此,(预付总额÷70%)÷平均住院费用=基础服务量。基础服务量就是医院固守总额,不发生医保坏账的临界点。

报告指出,为体现公益性、履行社会责任、做大蛋糕,医院在一定条件下应当尽可能满足医保病人的就医需求。所谓“一定条件下”主要指确保医院财务运行的可持续性。

报告进一步分析,收治超出基础服务量以外的医保病人(以下称为超额服务量),仍然可以收回一部分费用,即超额服务量的医保病人的自费部分。这就是说,按照现行医保报销政策,超额服务量医保病人费用的坏账=超额服务量医保病人费用×70%。为保证财务运行的可持续,医院应当明确超额服务量的边界何在。

报告根据医院实际数据,运用本量利分析模型,测算出医院收治医保病人的盈亏平衡点,并进行了相关影响因素的初步分析。其基本思路如下:

3.1建立实现医保病人盈亏平衡的条件

(基础服务量的医保病人总费用+超额服务量的医保病人总费用)×收入结余率=超额服务量医保病人费用的坏账即:(预付总额÷70%+超额服务量×平均住院费用)×收入结余率=超额服务量×平均住院费用×70%其中,收入结余率=1一物耗占收入比率一人员经费占收入比率一折旧占收入比率一其他费用占收入比率

3.2换算得出超额服务量的计算公式

超额服务量=预付总额÷70%×收入结余率/平均住院费×(70%-收入结余率)

3.3实际数据代入求出超额服务量。根据该医院实际数据的测算,超额服务量约为基础服务量的15%,即超出基础服务量15%以内的部分是医院体现公益性、履行社会责任、维持医院经济运行可持续的边界所在。基础服务量的115%就是医院收治医保病人的盈亏平衡点。

4.实施效果。该医院工作专门小组把问题摆开、用财务数据说话,统一了思想,为医院业务的开展明确了方向。一方面,临床科室在盈亏平衡的边界内放开了手脚,专注于治病教人;另一方面,医院医保坏账增幅明显放缓,整体经济运行在可控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二年,H市医保中心根据医保系统的运行数据,结合考核情况,适度上调了分配给该医院的年度预付总额,医院基本實现其市场份额目标。

与此同时,该医院制定配套工作方案,从分析盈亏平衡点的影响因素人手,实行综合绩效考核,医院经济运行的各项关键绩效指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比如,医院认识到根据超额服务量的计算公式,在预付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影响超额服务量的关键因素是收入结余率和平均住院费用。没有结余就没有盈亏平衡,更谈不上超额服务量,要提高结余率就必须控制成本费用;平均住院费用代表病人负担水平和医院运营效率,平均住院费用越低,医院就有能力为更多的病人提供服务,在市场竞争中就更有优势。在这种绩效导向下,医保控费也就有了着力点,国家政策通过医院内部的绩效考核实现正向传导,逐步得到落实。

二、案例分析和启示

1.财务和业务相结合,从财务会计走向管理会计。在上面的案例情境中,面对医保总额控制的政策环境,医院确实陷入两难。按照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医保中心应该结算给医院的资金,全部在应收医疗款挂账,其中超出总额预付的部分就是坏账,基本是无法收回的。财务部门主张全额计提坏账准备、固守总额绝不“透支”的做法,从财务会计的角度来看,并没有问题。当然,医保部门也有苦衷,担心拒收医保病人导致违约,还担心市场份额停止增长。两难问题看似无解,但医院总会计师提出了很好的解决思路。

从最终的解决方案来看,问题的解决不能执于一端,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将财务和业务结合起来考虑,找到最佳的平衡点,这已然是自发的运用管理会计的思维。管理会计强调战略导向,在全民医保已成为基本国策,医院在医保市场上维持现状,不争取发展显然与战略不符。管理会计重视决策分析,不会静止地看问题。正常情况下医院收治医保病人是有结余的,超额服务量医保病人的费用也有能收回的自费部分,超额服务量医保病人的坏账实际是对基础服务量医保病人产生结余的稀释,这样看来,一定存在着平衡点。

正是因为医院决策层把财务和业务结合起来,站在医院发展战略的高度考虑问题,运用管理会计的工具方法,难题迎刃而解。这启示我们,医院经济管理者需要理解医院业务,需要跳出财务会计看会计,从财务会计的思维升级到管理会计的思维,自觉运用管理会计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医院财务工作的实践。

2.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管理会计的精髓在于实用。从前述案例不难看出,该医院运用盈亏平衡分析进行医保控费管理是H市医保中心实行总额预付制倒逼出来的,是对一个迫切问题的具体解决措施,并非是该院系统的采用管理公司咨询服务或上马一套昂贵的管理信息系统。该院进行测算的模型也不是教科书上经典的固定成本、变动成本下的本量利模型,测算的数据可能也不是特别精确,但在实践中却取得了“物美价廉”的显著效果。这启示我们,公立医院发展应用管理会计,关键还是要从实际出发,重在实用。管理会计在西方国家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也证明,管理会计产生于实践的需求,在实践中发展和演进。

财政部《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也要求“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根據管理特点和实践需要选择适用的管理会计工具方法”。在前述案例中,该医院自发的运用管理会计思维和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在配套实施方案中,又自觉运用管理会计目标管理、绩效考评等方法,找准着力点,初步控制了医院成本和药品比例,提高了病床使用率。随着医院管理基础的提升和医保控费工作的推进,相信精细化管理的系统方案和信息化的需求也会提上日程。

3.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发展应用管理会计正当其时。

在前述案例中,该医院置身于新一轮医改的大环境下,为应对医保总额预付制,初步进行了管理会计的部分实践。然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只是医改整个顶层设计中的一环,公立医院还面临取消药品加成、分级诊疗、允许社会办医等一系列政策组合拳。在新医改环境下,公立医院迫切需要强化精细管理,提质增效,在参与和支持医改的同时,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公立医院发展应用管理会计可谓正当其时。

改革进程中,公立医院同时面临医保控费和纳入行政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人力成本增加的双重压力,经济运行压力和风险不容小觑,公立医院开展业务的安全边际何在?在医保病人应收尽收的情况下,又如何提高安全边际?这就需要医院运用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制定并实施正确的财务战略。结合前述案例的思路,医院提供的超额服务量就是医院开展业务的安全边际,提高安全边际就要提高收入结余率、控制平均住院费用,具体从降低物耗占收入比率,主要是药品、卫生材料比率;降低其他费用,主要是水电物业运行费用、管理费用;降低平均住院费用,主要是运用临床路径规范医疗行为、加快病床周转、减少平均住院日等方面人手。

中医基础总结篇4

我校从2000年开始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但是对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尚未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对国内招收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结构和国外同类课程体系结构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对比研究,重构我校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我校七年制临床医学教育的发展规划提供理论参考依据[2]。

1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教学现状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源好,文理科基础较宽厚,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对他们的培养应适应其特点,具备精品意识,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但目前我国培养的医学生,普遍存在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遇到病人却无从下手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1)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缺陷;(2)受市场经济冲击,临床医生对医疗重视程度普遍超过教学,并且临床教师医疗任务繁重,部分临床教师只能应付临床教学工作;(3)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对现代教育教学缺少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研究;(4)学校对临床教学投入不足,尚未建立一套良好的奖惩机制,难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3]。这些原因使得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面临巨大挑战[4]。我们认为结合国情、师资配备等情况,吸取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合理优化课程结构,应是当前较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选择[5]。

2基本思路

国家相关文件指出,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是适应我国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应以多种教学模式及规范考核来提高七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学质量,突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医学生个性发展。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参考部分内地重点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经验,在探讨及征求专家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培养模式思路:强化目标,加强两头,注重素质,优化中间,强调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保持基础宽厚的特色,调整科研、论文规格,注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保证这一思路的贯彻,在七年制培养框架下,坚持七年“一贯制”,注重“二加强”,强调“三综合”,提出“四贯穿”,全面实现“五个优化”的基本结构模式。在新培养思路下七年制教育课程安排如下:

2.1强化目标

(1)强化七年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高层次人才,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2)在七年制总体教育中,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育并重,全面加强素质教育;(3)着眼于医学生临床能力、工作水平及科研基本方法的培养。

2.2坚持七年“一贯制”

实施文理医结合,本硕融通的七年连续培养模式:(1)考虑到七年制既不是本科教育修业年限的延长和课程门数的增加,也不是五年制本科教育加研究生教育,要有质的变化,应跳出“几+几”的框框,把七年制办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因此,应有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2)走文理医相结合的道路,更有利于七年制宽厚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2.3注重“二加强”

(1)加强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课程的相互衔接,医学基础课之间及与临床课程的交叉与融合,促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

(2)整个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2.4强调“三综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趋向综合化。以课程交叉融合为主线,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及其边缘课程的有机组合,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基础课程的相互衔接,医学各基础课之间及与临床课的交叉融合,既有利于医学生的素质培养,又能减轻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可根据不同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5]。2.5实施“四贯穿”人文素质教育、预防战略教育、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2.6实现“五个优化”

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优化。

3总体培养目标及基本培养要求

培养具有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医学知识和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医学人才,并达到硕士水平。在原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6]。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为适应知识总量的急剧膨胀、知识和技术陈旧率加快及未来信息社会的其他特点,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医学高层次人才,即具有雄厚的基础,知识面宽,创造性、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出具备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社交及合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在七年制总体培养框架下,坚持“一贯制”、“二加强”、“三综合”、“四贯穿”的基本做法,教学过程实行“二、二、三”3阶段,临床教学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实现七年制总体培养目标。

(1)“一贯制”。它是“文理医结合,七年一贯制”的基本培养模式。医学科学发展至今,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医学科学。其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互相渗透、融合,高新技术大量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医学又与工、理科交叉融合。为适应当前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走文理医相结合的道路更有利于七年制宽厚型、复合型、创造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七年制医学教育是七年一贯统筹安排教学课程,重素质、重基础、重能力培养的一种高层次人才培养形式[7]。

(2)“二加强”。①加强基础课与临床课的紧密联系,拓宽和加强基础知识,基础课实施两段式教学,在临床教学通科实习结束后,开设高级基础课,使学生“返回基础”,巩固和加深基础理论知识,奠定宽厚坚实的根基;②整个课程都有利于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3)“三综合”。它指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讲授及教学方法运用趋向综合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总量的高速增长,新的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应运而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各类学科的相互作用和渗透,使得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综合化占主导的趋势。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趋势,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趋势之一。日本教育家强调,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新形势下大学培养目标:仅仅能够培养适应迅速变化的人是不够的,还应当培养全面的人,以各种广泛知识武装的人,既要有科学,又要有文化。所以,七年制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必须走综合化道路。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注重整体优化,加强文理基础教育与医学基础教育、医学基础教育与医学临床教育、医学伦理教育与医学实践、科研训练与课程教学、专业课程与学位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8]。设置综合性、边缘性课程,选择综合性教学内容,全面考虑医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及综合素质的整体性培养。同时,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四贯穿”。①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医学伦理学为重点,把伦理道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提高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严格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以为一个重大的、对个人及智力要求很高的工作提供充分准备。强调对七年制医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道德品质及法律教育,做到教学过程与育人过程的有机统一,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主要内容:爱国强民教育、自我约束教育、协作精神教育、献身精神教育。②预防战略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以预防医学课程为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为对象的卫生保健实践,加强医学生的三级预防观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社会化已成为医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9]。21世纪将是以预防为主的时代,需培养出“既有治病的本事,又热衷于疾病的预防;既对病人的社会和心理需要有足够的了解,又能在开处方时考虑到病人的经济负担”的“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而不仅是培养能治疗病人的医生”。③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现代化教育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提出的人才方面的要求;二是要有效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促使其自身现代化。七年制医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达到现代化的教育目标。④综合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必须改革以往教学内容和方法,既要传授科学文化,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智能。传授知识和培养智能是教育的职能。传授知识是基本任务,发展智能是主要目的。

对个人发展来说,知识是基础,智能是关键。智能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掌握、运用和发展知识。高等教育是人才智能培养的高级阶段。七年制必须把智能培养放在主导地位,将知识传授与智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智能培养上,注重医学生自学、实际操作、创造、研究、思维、表达、协作及获取信息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医基础总结篇5

关键词:

在医学院校中,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 创新能力包括动手操作实践能力、理解分析能力、文献查阅综述能力、团结协调能力、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等,重视培养这些基本能力和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开展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是一种重要途径。

1. 加强基础医学实验室建设,配备完善实验设备和提升师资力量和素质,这是培养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基础。基础医学实验是医学生进行医学实践教学的中心和平台,是培养学生医学实践操作、分析研究等创新能力的实践课堂。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实验能力,发挥提升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是现代医学实验室建设的基础和出发点。

1.1 实验室建设的基础部分就是包括实验设备等的硬件设施,同时要配备足够的医疗器械和用品等。这是培养学生开展独立学习研究和协作实验的物质保障。并不断更新实验用医疗设施设备,与医疗行业现行设施设备的配备同步,使医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即为在医学实习及工作所用,实现同步对接。

1.2 加强实验室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升实验室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2.1定期对实验教师进行专业和岗位培训,提升教师本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才能指导医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和实验实践学习。

1.2.2实验教学教师要具备过硬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素质,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实验教学指导方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中:首先,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认真观察和详细分析的能力以及对实验学习进行总结和改进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基础医学实验技能和素养;其次,也要注重培养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医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去解决问题;和同学能够团结协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在实验教学课堂上严谨的科学精神和积极的科学态度,这些更是培养医学生创新精神的必备条件。

1.3建设开放性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平台,鼓励创新。

传统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大多是在封闭式的条件下进行的,即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医学生按照实验老师给出的实验步骤,按照统一的模式进行,最后共同得出一个相同的结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有其优点和必要性,但不利于培养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量的医学教学实验资源也未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在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要注重对医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实验教学,布置开放性的基础医学实验任务,不断创新开放性基础医学实验教学。

2.树立全新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理念,建立开放的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这是培养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

2.1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即培养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科学实验及研究能力,以往过于注重医学理论的医学教育教学则不能实现开展医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的任务,也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对医疗医学人才的更高要求。所以,在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校方要加大对基础医学实验到的师资投入;其次,要突出医学生在基础实验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实验教学中鼓励学生探索未知、验证已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积极完成实验任务,医学生在理论课堂上的学习时间与实验室实践学习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实验教学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2.2建立开放的创新型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

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作为医学院实验实践教学的平台,承载着实验教学课堂内外、实验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等多层面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首先,学校和一线实验教学教师要充分重视基础医学的实验实践教学,加强师资力量的投入和规范管理,为通过改革基础医学教学体系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创设良好的实验实践学习环境和条件。所以医学要吸引具有高学历、实验科研能力强的老师、特别是双师型中青老师加入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来,定期组织本校老师到兄弟院校观摩学习、交流经验,举办实验教学技能大赛,不断提升实验一线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技能。

其次, 加强规范实验教学的管理,这是充分发挥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培养医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建立科学高效的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医学生在开放型的医学实验科研氛围中会积极进行科学实验活动,激发科研兴趣和热情。并且实验教学中的实验设备做到有序管理,即实验设备储存状态良好、取放便捷,学生言行协作都要按照实验规范进行。

最后,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在实验教学活动中,团结协作;同时,在实验教师的引领下,开展自我导向性实验教学活动,发散思维,不断提升自我创新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参与构建综合性、科学化的专题结构实践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自发的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3.在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活动中,在实验教师的引领下,以学生为主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第一、不断更新充实基础医学实验内容,如医学类多种学科结合的综合性的实验内容,体现学生团结协作的设计性实验教学活动,适当增加研究性的实验教学活动,提升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活动的兴趣和进一步熟练学生的操作技能;第二,采用多种实验教学方法,结合医学生的实际不断优化和改进,设计更多的实验教学活动,鼓励医学生大胆尝试,积极探究;第三,改变基础医学实验教学的测评方式,增加“创新学分”部分,包括实验教学中学生的思路方法创新、实验活动中的创新、分析总结问题中的创新等,都可以获得相应学分,提升学生参与实验教学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陈志鼎,曾法华.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江

西教育学院学报[J],2006(04).

中医基础总结篇6

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生源好,文理科基础较宽厚,接受新知识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发展潜力大,后劲足。对他们的培养应适应其特点,具备精品意识,优化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医学人才。但目前我国培养的医学生,普遍存在书本知识背得滚瓜烂熟,遇到病人却无从下手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1)现有教学模式存在缺陷;(2)受市场经济冲击,临床医生对医疗重视程度普遍超过教学,并且临床教师医疗任务繁重,部分临床教师只能应付临床教学工作;(3)部分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对现代教育教学缺少应有的重视和深入研究;(4)学校对临床教学投入不足,尚未建立一套良好的奖惩机制,难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3]。这些原因使得传统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面临巨大挑战[4]。我们认为结合国情、师资配备等情况,吸取各种教学方法的长处,合理优化课程结构,应是当前较切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选择[5]。

2基本思路

国家相关文件指出,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培养的是适应我国医疗卫生现代化建设的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应以多种教学模式及规范考核来提高七年制临床医学研究生教学质量,突出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促进医学生个性发展。我们通过本次调查,参考部分内地重点医学院校教学改革经验,在探讨及征求专家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培养模式思路:强化目标,加强两头,注重素质,优化中间,强调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保持基础宽厚的特色,调整科研、论文规格,注重整体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为保证这一思路的贯彻,在七年制培养框架下,坚持七年“一贯制”,注重“二加强”,强调“三综合”,提出“四贯穿”,全面实现“五个优化”的基本结构模式。

2.1强化目标

(1)强化七年制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医学高层次人才,定位于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

(2)在七年制总体教育中,强化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教育并重,全面加强素质教育;

(3)着眼于医学生临床能力、工作水平及科研基本方法的培养。

2.2坚持七年“一贯制”

实施文理医结合,本硕融通的七年连续培养模式:

(1)考虑到七年制既不是本科教育修业年限的延长和课程门数的增加,也不是五年制本科教育加研究生教育,要有质的变化,应跳出“几+几”的框框,把七年制办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的一种新的培养模式,因此,应有一个统一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安排。

(2)走文理医相结合的道路,更有利于七年制宽厚型、复合型、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2.3注重“二加强”

(1)加强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课程的相互衔接,医学基础课之间及与临床课程的交叉与融合,促使学生尽早接触临床;

(2)整个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2.4强调“三综合”

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运用趋向综合化。以课程交叉融合为主线,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及其边缘课程的有机组合,自然科学基础与医学基础课程的相互衔接,医学各基础课之间及与临床课的交叉融合,既有利于医学生的素质培养,又能减轻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可根据不同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5]。

2.5实施“四贯穿”

人文素质教育、预防战略教育、外语计算机应用能力及综合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

2.6实现“五个优化”

实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优化。

3总体培养目标及基本培养要求

培养具有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医学知识和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医学人才,并达到硕士水平。在原基本培养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综合素质、综合能力及合作精神的培养[6]。在新技术革命背景下,为适应知识总量的急剧膨胀、知识和技术陈旧率加快及未来信息社会的其他特点,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培养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医学高层次人才,即具有雄厚的基础,知识面宽,创造性、适应性强的人才。培养出具备自学能力、独立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社交及合作能力的综合型人才。这就需要在七年制总体培养框架下,坚持“一贯制”、“二加强”、“三综合”、“四贯穿”的基本做法,教学过程实行“二、二、三”3阶段,临床教学实行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实现七年制总体培养目标。

(1)“一贯制”。它是“文理医结合,七年一贯制”的基本培养模式。医学科学发展至今,已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医学科学。其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互相渗透、融合,高新技术大量应用于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医学又与工、理科交叉融合。为适应当前世界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趋势,走文理医相结合的道路更有利于七年制宽厚型、复合型、创造型医学人才的培养。七年制医学教育是七年一贯统筹安排教学课程,重素质、重基础、重能力培养的一种高层次人才培养形式[7]。

(2)“二加强”。①加强基础课与临床课的紧密联系,拓宽和加强基础知识,基础课实施两段式教学,在临床教学通科实习结束后,开设高级基础课,使学生“返回基础”,巩固和加深基础理论知识,奠定宽厚坚实的根基;②整个课程都有利于加强综合能力培养。

(3)“三综合”。它指课程结构设置、教学内容讲授及教学方法运用趋向综合化。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总量的高速增长,新的边缘学科、综合性学科应运而生,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各类学科的相互作用和渗透,使得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同时,又出现了综合化占主导的趋势。高等教育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的综合化趋势,也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趋势之一。日本教育家强调,没有综合化,就不会产生伟大的文化和伟大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新形势下大学培养目标:仅仅能够培养适应迅速变化的人是不够的,还应当培养全面的人,以各种广泛知识武装的人,既要有科学,又要有文化。所以,七年制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必须走综合化道路。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上注重整体优化,加强文理基础教育与医学基础教育、医学基础教育与医学临床教育、医学伦理教育与医学实践、科研训练与课程教学、专业课程与学位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和渗透[8]。设置综合性、边缘性课程,选择综合性教学内容,全面考虑医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合理性及综合素质的整体性培养。同时,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4)“四贯穿”。①人文素质和道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以医学伦理学为重点,把伦理道德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提高综合素质,首先必须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严格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可以为一个重大的、对个人及智力要求很高的工作提供充分准备。强调对七年制医学生进行人文社会科学、共产主义、爱国主义、道德品质及法律教育,做到教学过程与育人过程的有机统一,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主要内容:爱国强民教育、自我约束教育、协作精神教育、献身精神教育。②预防战略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以预防医学课程为重点,开展以社区服务为对象的卫生保健实践,加强医学生的三级预防观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社会化已成为医学现代化的主要标志[9]。21世纪将是以预防为主的时代,需培养出“既有治病的本事,又热衷于疾病的预防;既对病人的社会和心理需要有足够的了解,又能在开处方时考虑到病人的经济负担”的“促进全体人民健康的医生,而不仅是培养能治疗病人的医生”。③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现代化教育应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适应现代社会特别是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提出的人才方面的要求;二是要有效利用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促使其自身现代化。七年制医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外语水平、熟练的计算机技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达到现代化的教育目标。④综合能力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在知识爆炸的年代,必须改革以往教学内容和方法,既要传授科学文化,更要注意培养学生智能。传授知识和培养智能是教育的职能。传授知识是基本任务,发展智能是主要目的。对个人发展来说,知识是基础,智能是关键。智能发展了才能更好地掌握、运用和发展知识。高等教育是人才智能培养的高级阶段。七年制必须把智能培养放在主导地位,将知识传授与智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在智能培养上,注重医学生自学、实际操作、创造、研究、思维、表达、协作及获取信息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医基础总结篇7

    此次中医综合考试各学科能力的测量精度均较高(都>0.700),测量误差较小(都<0.010),其中对方剂学能力的测量精度最高,其次是中药学。按照每部分试题量所占比重来决定权系数,对6个因子全域分进行合成,可以得到全域总分的方差以及相应误差的方差分量估计,进而得到全域总分的概化系数较高(0.945),相对误差很小(0.003),说明此次中医综合考试的总体测量信度是比较理想的。3.各学科对总方差的贡献比例研究根据上述结果可以得到各学科因子对总方差的贡献。6个因子对全域总分方差的贡献比例与命题时的赋分意图基本接近。如针灸学的赋分比例是13.7%,其实际的方差贡献为13.58%;中药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的赋分比例与实际的方差贡献比例也都是比较接近的。只有中医基础理论、方剂学的赋分比例与实际的方差贡献比例差距较大:方剂学的方差贡献高于赋分比例,而中医基础理论的方差贡献低于赋分意图的要求。对照前面各个因子全域分估计的精度情况,方剂学的测量精度较好,而中医基础理论的测量精度相对较低,可能是导致方剂学的分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而中医基础理论的分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的原因。总体上,此次中医综合考试在决定各个二级学科的分量方面基本上是适当的,只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分量和贡献还需进一步平衡。从概化理论D研究的角度来讲,提高样本容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测量信度。但是考虑到中医综合考试的试卷共有180道试题,已经是一个比较长的试卷,单纯依靠增加题量提高信度是不太可行的。另外,其他科目如方剂学、中药学、中医诊断学同样都是30道题,其赋分比例与实际的方差贡献比例也都比较接近,因此,有必要对中医基础理论试题本身的特性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中医基础理论的试题难度(0.613)低于整份试卷的平均难度(0.521),难度在0.7以上的试题有11道,由于题目难度较小,不同水平的考生答对的概率都较高,因而导致题目的区分度相对较低,因此,适当提高题目难度以提高区分度可能是改进中医基础理论试题的一个方向。另外,考虑到中医基础理论学科本身有一些知识点存在一定争议,而且这样的知识点相对于其他学科比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命题难度。关于3个题型因子的分析1.G研究:各效应在3个题型因子上的方差、协方差分量运用mGENOVA软件可以得到考生(p)、试题(i)以及考生与试题之间交互效应(p×i)在3个题型因子上的方差和协方差分量的估计矩阵,见表7。由表7可知,在3个题型因子中,方差分量最大的是X型题,其次为B型题,最小的是A型题。这说明在此次考试中,X型题的作用最大,A型题的作用最小。同时,根据协方差分量的估计值,我们发现各个题型与其他2个因子的协方差分量值都小于0.1,说明考生在各题型上所得分数高低所确定顺序的一致性程度相对较低。另外,与考生方差相比,各题型因子的试题方差较大,这表明对于考生来说,各种题型在难度上具有较大的一致性;考生与试题之间的交互方差在3个题型因子上都大于考生方差,这表明各题型的相对难度是因人而异的。2.D研究:各题型全域分估计及全域总分估计的精度情况根据G研究估计的方差与协方差矩阵,可以进一步估计考生在3个题型因子上的全域分数以及相应的误差估计的方差分量,进而估计概化系数与可靠性指数,如表8所示。X型题的全域分方差分量最大(0.061),A型题的全域分方差分量最小(0.045);考虑到误差因素,信度(概化系数)最高的是A型题(0.901),概化系数最小的是B型题(0.820)。整体上看,此次中医综合考试各题型的测量精度均较高(都>0.800),测量误差较小(都<0.010)。按照各题型试题量所占比重来决定权系数,对3个题型因子全域分进行合成,可以得到全域总分的方差以及相应误差的方差分量估计,进而得到全域总分的概化系数较高(0.944),相对误差很小(0.003),说明此次中医综合考试的总体测量信度是比较理想的。3.各题型对总方差的贡献比例研究根据上述结果可以得到各题型因子对总方差的贡献,见表10。由表10可知,3个题型因子对全域总分方差的贡献比例与命题时的赋分意图基本接近。例如A型题的赋分比例是40%,其实际的方差贡献为41.86%;B型题的赋分比例是20%,其实际的方差贡献为21.64%;X型题的赋分比例是40%,其实际的方差贡献为36.50%。以上数据表明此次中医综合考试各种题型的分量分布比较适当。

    六个学科在预测考生中医学专业能力水平上都具有重要作用,各学科分量基本适当,测量精度较好。此外,三种题型对能力测量的精度都较好,且由于全部采用选择题这样的客观性试题,评分误差非常小,信度(概化系数)很高,各题型的实际贡献与命题时确定的分量分配十分接近,在预测考生能力水平上具有基本一致的功能。总之,从多元概化理论的角度来看,2012年中医综合考试试卷的学科内容分布和题型结构设置都比较合理,测量精度较好。

中医基础总结篇8

中西药学结合,共同构成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结合,将会产主统一、新型的医药学理论体系。仅有中西医学结合,没有中西药学结合,则中西医学的结合是不可能真正达到的;若无中西医学结合,中西药学的结合亦难彻底。这两类结合,互相促进,不断深化,最后达中西医药学结合。 中西药学所提供的药物及使用规律,都是为防治人体的疾患,此为二者结合的根本所在。因各自的特殊性或称内在的科学性,决定了结合的基础与核心将是中药学。然至目前形式的中药学,还不能体现互相结合的直接联系,必须在其现代科学化之后。结合的途径,可从中药及中药学现代科学化达到;亦可从西药中药化进而西药学得以中药学化而达到。此重任的实现,不仅需中西医药学工作者的团结协作,还应吸收多学科工作者参加。迄今,对中西药学结合诸多方面,看法非一,为加速中西药学结合,实应加以分析讨论.相关问题,简述如下。

一、中西药学结合的方向应当坚持

中西药、中西药学,是分属于中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各有相应医药学理论体系术语所表述的特定内函、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如中药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性能表述:功效则用中医药学术语如理气、壮阳、舒肝等表述。不论单独还是配合使用,均要遵从中医药学理论,突出的是与中医药学的机体总状况“证”相对应。尤其配合使用时,各药按君臣佐使关系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复方与机体的“证”相对应而发挥治疗作用。西药的性能则以其物理、化学性质表述,如酸碱性、溶解度等;功效和使用规律则以现代科学为基础的西医药学术语表述,包括生理指标如血压升高、病理指标如白血球增多、生化指标如转氨酶下降等,单独或配合使用时,对机体的这些专项指标变化的针对性很强。尤配合使用时,各药物间的关联整体性则不如中药复方突出。正是由于以上差别的存在,才需要探讨其结合的问题。 中西药学能否结合?这取决于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共同基础。事实上,共同基础是存在的。

第一,从物质基础看,药物来源均有天然产物和人工合成产物;均有单体和混合物。即本质上均由化合物分子所组成,也就是说,药物作用于机体而发挥治疗作用的最小物质单元均是化合物分子(可是单一种类或多种化合物配合起作用)。

第二,从生物活性基础看,药物作用对象都是人体,通过影响机体的主化代谢过程进而影响生理和病理等状况的改变,而呈现治疗作用。基于此,中西药学可用共同的术语或指标来表述药物的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最终会达结合与统一。 现实临床用药情况已提出要求,中西药学应当结合与统一。尽管存在这两种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药物和用药规律,然而一个现实早已摆在面前,即中西药同时应用于同一患者身上的客观存在。有些是以两类药组成的成药供给患者;有些则是分别由中医和西医处获得而同用等。那么,如何考察、分析、判断用药的合理性呢?若按不同医药学理论为依据,难能取得一致结论,因为标准不一。而对此种情况,为对患者负责,为提高治疗水平,应当有个统一标准。统一标准的确定,只能是中西医药学结合与统一以后才能做到。

从医学的发展规律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亦属必然。任何医药学的发展,均需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作为中医药学和西医药学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结果工作,最相接近和应优先吸收的内容,则应是彼此吸收对方之忧而丰富和发展自己学科。这两种医药学的药物学互相吸收的顶点,则是彼此结合与统一,从两种药物学的具体情况分析,并非在各方面均属优缺各半,势必有在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中,何者为基础与核心的问题,这将在下边论及。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中西药学在吸收彼此优点而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将会达到结合与统一。

二、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基本内容

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是把人体的平衡状况和药物对这种平衡状况的影响,放到整个宇宙中来考虑的,不仅包括自然因素,亦包括社会因素;不仅包括外在因素,更强调内在因素,总之,考虑人体、药物及二者关系时,所涉及的可变因素,其多样性和综合观,是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所不能比拟的,故能容纳其它医药学的内容,起码是比其它医药学理论体系容纳中医药学的内容要多,这在中药学药物运用中能充分反映出来。突出表现在中药对人体平衡的影响,并不是简单地针对所见现象或某一病症,而是针对机体的功能系统或称功能部位。如肝心脾肺肾、气血、三焦、六腑等,而这些功能系统或部位又互相关联和影响,故又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正是这种综合考虑而采用相应药物,使得药物的总体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更少,故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物学,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内容则以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此为根据之一。

根据之二,从近代对中药学尤其对中药的研究情况看,站在西医药学理论体系对中药进行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结果。如弄清了中药中不少成分的存在及结构;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了中药的不少活性方面;更从中药中吸收不少物质而成为新西药(包括单体如麻黄素、化合物部位如山豆根总生物碱、整个中药乃至复方中药等)。然而这些研究结果由于没能及时纳入中医药学理论体系,而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就拿从中药中所得到的新西药而言,尽管按西医药学理论能治疗不少西医药概念的疾病。但因没能考虑到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的相关用药规律,却难于完全准确地使用而取得应有的疗效,反而出现了不少不良反应,近年对人参、甘草等中药的不良反应报道,屡见不鲜,即为明证。例如人参,西医药学研究认为其有强壮作用。故用作强壮药。然而并非所有人用后均能起到强壮作用,甚至引起对机体的损害。因为人参从中医药学角度讲,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大补元气与强壮并不能等同。大补元气是针对虚证才有效;而对实证,不仅无效,反倒有害。

总之,把中药纳入西药学,是难于完全容纳的,然而,若将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进行研究,使之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也就是说,使西药变成中药,成为中药学中的药物。对这种中药化了的西药,按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相关用药规律使用时,则不仅能使其原来的内容得以保持,更能提高其治疗水平,即治疗功效的针对性更强,不良反应减少。就拿四环素来看,其对急性细菌感染疾患效佳,而这类疾患,从中医药学分析,属实热证,有时夹湿,如急性菌痢。既然具效,则表明其具中药相关内容性味:苦寒;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所以适于实热且夹湿证。此药在西药学中,虽对慢性细菌感染疾患并没规定为禁忌,但疗效不佳却是事实。这从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较易理解。因为此时的细菌感染疾患往往属虚证,有的又偏寒证,对虚寒证是不宜使用苦寒药的,起码不宜单独使用。使用于慢性细菌感染之疾患,是违背中医药学理论和中药学用药规律,当然不会取得良好功效。可见,把西药纳入中药学,是能够容纳的。

依据之三,对西药学近年发展状况简作分析,就可明了。第一,赖以发展的基础理论知识枯竭,需要新的理论知识。原来是以新的天然产物结构类型和机体生化反应过程的了解作为合成新药的依据,而今这两方面均未达指导药物研究设计的新境地,而中医药学则对西药学讲,却是新的理论知识。第二,研制一种新西药现需资金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时间几年乃至十年;筛选样品5千到1万种等,所得新药,疗效却不突出。而从中药研制,则耗费人力物力较少。第三,西药研制正从天然产物。尤其民族药寻求出路,而中药正具备,近些年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在很大程度上讲,乃为“中药热”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尤其中药为民族药中的佼佼者。第四,向复方发展。第五,老药新用。如上多方面均表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只能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通俗而言,自身难处正多,再担重任,岂不强人所难。

这里有一个问题,应有相宜看法,就是中西药学的科学性对比,即到底哪种药学的科学性更强。为说明此问题,首先要有共同的标准,否则难于衡量。所谓科学性,在现代概念中,一种精密科学必须具备三条:①以正面经验为依据。因为只有正面经验,才能在必要时予以重复和验证,②陈述的单一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精密性。③经验资料的严格、合理的综合即系统化。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对此三点、若仅符合第①点,只能称之为原始科学;若仅符合第②,③点,则称伪科学了。据此,我们再与中西药学对比,决定其科学性如何。从中药学可见,三条均符合。

总之,从理论上,实践中及未来发展方向上来看,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应以中医药学理论为基础,中药学相关内容为核心。

三、中西药学结合的前提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

1.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的总体轮廓 为了坚持中西药学结合方向和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应当对结合和统一后的新型药物学有个大体设想,即应有个总体轮廓,这样才能使此项工作目标明确,而不致摇摆:进而能选择相应途径和制定相应步骤及施实方案,就迄今情况而言,新型药物学应具备如下几点:第一,应能体现和包括中药学之优点;第二,应能体现和包括西药学之优;第三,应能体现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就具体药物使用而言,结合和统一后的药物。还应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亦具西药的基本内容,从而能按现在的两种医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来使用。 对如上三点进行分析,不难发现,三点内容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为共同内容,也就是说,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是中西药学两者的结合点。故关键问题在于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学就能体现如上三点,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

2.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标志 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包括多方面内容,如采收加工、炮制及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中药基本内容等的现代科学化。而其中最突出则是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因为这方面内容的现代科学化,是其它方面现代科学化的基础,更是中药学现代科学化的核心。 中药基本内容,正如前述,包括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表述内容。这些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其标志就是在物质基础和主物活性两大方面给与现代科学的阐述。例如中药药性的寒与寒性作用,从物质基础方面,到底哪些化合物结构类型才具寒性,而寒性作用又会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理气的功效,是哪些化合结构类型作用于机体后的必然反映,又是改变了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药物的配伍,会有哪些化合物间的化学、物理化学变化.配合使用的化合物又是如何协同影响了机体的生化反应过程,进而发生生理、病理等变化。其它方面,亦然,中药若能达到如上程度的现代科学阐述,则中药学其它方面的现代科学化就易实现了,如根据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大方面,便于选择合适剂型和给药途径,从而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质量控制则更可根据化合物的组成与含量为依据,亦可以相应生物活性为依据。 按如上现代科学化后的中药学,再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新药学所应具备的几点,进行对比,显然,均具备了。若按迄今中药学基本内容的表达形式,那是难于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与统一的,总之,中西药学结会与统一的第一条途径,就是中药学的现代科学上,重点又在于中药的现代科学化。 至于如何实现中药及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首先要对中药给与现代科学的化学、药理学、临床学研究,或单独或配合进行;第二,这种研究,是在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围绕中药基本内容来进行。两点缺一不可,如缺第一点,则仍是传统中药;若缺第二点,则研究结果会脱离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均无从谈起中药学现代科学化。例如,止痛药研究,首先明确此药是止何种证之痛,如寒、热、虚、实等之痛的何种证。据此选择相应模型和现代指标,如止寒证痛之药,选用热板法之模型,就不一定合适,因此乃为热致痛,显然若用冷致痛模型将会更相宜,据此,再进行化学研究,可能获得止痛作用的物质,并做相应生化、生理、病现指标的测定。这样,就有可能从物质和生物活性两方面给与现代科学阐述。

3,中西药学结合的另一途径是西药的中药化西药学的内容,亦包括多方面,如原料药的生产、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等,其中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即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表述,构成西药学的核心内容,而这些内容均是以现代科学知识相关术语和指标来表述的。即物质方面以化合物的分子组成和性质来表述,尤其单体西药更明确;生物活性则以生理、生化和病理等相关指标和术语表述,将现代西药与中西药学结合与统一后的药物及现代科学化的中药进行对比,不难发现,现代西药所缺的是中药基本内容。如果使其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那么就成了现代科学化了的中药,即成了中西药学结合后的新型药物。在此基础上,可使中西药学达结合与统一。 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不能变成中药和怎样变成中药。关于能不能变成中药的问题,这从前边关于中西药学具有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即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药物,且作用对象都是人体,也就是从道理上已阐述清楚。再从实践上看,中药基本内容就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所呈现的作用(包括治疗和毒性作用),按中医药学来总结归纳出来和确定的。据此,中医药学早已吸收了很多中医药学体系外的物质而成了中药,如乳香等。更从现代临床实践中,有人已注意到某些现代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有人认为考的松,具阳性,能资助肺脾肾气化功能,对阳虚证效佳等,因此,对现代西药,放到中医药学体系中进行研究。根据其临床作用,而总结它们的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如前边提到的四环素为苦寒之品,再如阿托品用后使人口干、面赤等,这些为热性的表现。至于具体作法,均可通过临床进行。即按中西两种医药学诊断,仅给西药,再接中医药学总结用药前后机体变化情况,据此而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使之成为中药。 值得指出的是,这条途径,很可能是中西药学结合的较快途径,因为中药的现代科学化本身较难,就从物质基础的研究看,若将每味中药的化合物组成、比例、性质、变化等均研究清楚,实非易事。例如人参已经多人、几十年研究,已知有十余大类约百种化合物,然而还没能完全研究清楚。故有的提出200或400种常用中药的系统研究,希冀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仅物质方面的研究就不是在较短时期能完成的,更不要说生物活性方面了。当然,终应研究,也是能够研究的。此条途径却不如西药中药化来得快,因西药已具现代科学内容,仅缺中药内容,而这方面内容的确定,从中医药学讲,还是有很多方便之处的。 现在的问题是,应认识这条途径,重视它,作出规划,组织施实,中西药学乃至中西医学结合将会出现一个新局面,也是中医药学对世界医药学在当代的新贡献。

四、中西药学结合是中西医药学工作者和相关多学科工作者的共同任务和努力目标

中医基础总结篇9

  医院医生进修工作总结

  为期3个月的轮训学习即将结束了,这次学习是在军队医疗制度改革的前提下,由基地、医院、旅团相互协调、克服多种困难后实施的一次基层卫生干部轮训机会。回顾这次学习的所学所得,感到受益匪浅。同时,也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现总结出一下几点,向首长做出汇报:

  1、理论基础方面

  由于基层卫生书籍有限,在卫生队的5年里,自身的理论基础只限于有限的几本参考资料,遇到没见过的临床表现,没有参考就不敢盲目下结论,最后只能转诊或后送。既浪费了时间又消耗了精力,得不偿失。在此学习期间,我们利用医院的各种医疗书籍资源学习理论知识,大大丰富了自身的理论基础,为以后医疗工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2、实践技能方面

  在基层卫生队,训练外伤情况很多,一部分需要清创、缝合。有时也需要一些急救的操作。由于监督机制不成熟,慢慢形成了许多操作的不规范,带来一些后续的麻烦。此次学习加强了实践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尤其时在急诊抢救病人操作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还有如导尿术、胸腔穿刺、腹腔穿刺等小操作也得到了锻炼,如果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也能应急处理。除了小手术等操作,看病的整体思维,问诊思路也得到了加强。平时在基层,战士身体素质较好,病种单一,无并发症,无基础疾病,而在医院,病号多为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情况较复杂,必须有缜密的临床思维。在不断的问诊,不断的探索中,我们的经验渐渐积累。

  3、扩展知识方面

  基层卫生队以多发病、常见病为主,病种单一简单。工作时间久了,所学的知识就退化了。如果遇到一些稍特殊的病例就不敢处置,只能后送。通过轮训学习,多数病例都是基层难以见到的复杂病例,开始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处理,慢慢的看的多了,做的多了,知识得到了扩展,再遇到一些复杂病例也能得心应手了。

  4、思想意识方面

  在基层,由于多发病、常见病较多,用药也比较安全,时间久了,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逐渐麻痹。但在医院,面对的主要是地方病人,要求我们必须有更高的服务意识和风险意识。如果服务质量不好,态度较差,不够热情就有可能被投诉,更不用说出现抢救不及时或小过失。所以我们必须养成微笑主动,真切热诚的服务意识和谦虚谨慎,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这些对回到部队工作帮助很大。

  5、轮训交流方面

  此次来轮训学习的都是基地各旅团卫生队的医生,毕业院校、所学专业各不相同,基层工作经验更是丰富。由于以前没有这样的学习平台,相互之间都不认识,各旅团的卫生经验得不到交流。现在平时大家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基层工作经验,探讨基层卫生建设情况,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增长了我们的工作激情,更加深了彼此间的友谊。

  差距与不足

  在学习到更多的经验与知识的同时,我也总结出自身更多的'不足之处,看到自身存在的差距。

  首先就是在基层工作时间久了,自己的理论基础知识越来越少,由于平时很少用到,大学学到的知识就逐渐淡忘了。有时候偶尔用到,也没有资料可查。来医院轮训学习后才发现基层医生与医院医生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老师问我们一些基础知识,回答不出来;问一些专业知识,更回答不出来。不是不知道,是很久不用淡忘了。所以,在轮训学习的3个月里,我抓紧复习理论基础知识,差却补漏,把医学基础差不多重学了一遍。

  其次是自身知识的停滞不前。通过此次学习发现自己的知识还时只局限在大学教科书中的内容。基层医疗信息闭塞,只能通过几本医学专业杂志了解最新医学动态,太过局限也太过专业,不懂也无法查询。医学技术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我们却没能跟上脚步。感谢这次轮训学习,使我们的知识和技术得到了更新与发展

  我觉得这次轮训机会难得,丰富知识,成效明显,坚定了我继续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信心,以实际行动为新时期军队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希望像这样轮训学习的活动多开展,不断扩展基层卫生干部的理论与技术。

  以上是我对此次轮训学习的总结,好的方面我会积极保持,差的方面努力加以改进。请首长批评指正。

  医院医生进修工作总结

  非常感谢医院领导让我到xx市中心医院进修,我知道这是领导对我的关怀与信任并寄予了我殷切的期望。这次进修是我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也是对自身的一次挑战。进修时我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时刻牢记领导对我的嘱咐,学到了先进的临床理念和技术。四个月的进修学习,使自己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高了业务技能。总结这四个月的学习,xx市中心医院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这里的工作节奏快而有序,人员职责明确,学习气氛浓厚。

  在呼吸内科、心血管内科的系统学习,进一步了解了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基础知识、最新的诊疗技术,全面熟练掌握了呼吸科、心血管内科及相关科室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熟悉了呼吸科常规操作如胸膜腔闭式引流、胸膜活检、经超声、ct引导下经皮肺穿,基本了解支气管镜、胸腔镜等操作要领。

  他们科室主任每周查房1-2次。查房时感觉气氛和谐,讲求实事求是、重视循证医学证据,很多原则性的问题已达成共识,但允许不违反原则的分歧。中心医院一向强调综合治疗,查房时,先由一线或进修医生报告病史;上级医生仔细阅片,分析可能诊断,进一步检查及治疗方案。这样能系统的有计划的使患者得到合理治疗,同时年轻医生了解很多相关知识。合理的综合治疗是xx市中心医院高诊疗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

  科室要发展,必须重视再教育、再学习及后备人才的培养。每周1次理论学习、治疗新进展;每周1次科内学术讨论;长期高强度、自觉的学习、交流也是他们长盛不衰的重要因素。

  各学科人员的通力协作是提高诊治水平的。各个科室都有技术专长,每位医生也有技术专长,才能使科室的诊疗水平得到。光有好的临床医生还不够,必须有先进的设备和完善的辅助检查,才能设计出理想的治疗方案。同时医院各科室间的协作也很重要,如手术科室、病理科、诊断科等。综合实力的突出,才能有诊疗高水平。

  先进的设备及技术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在我们基层医院有许多困扰我们的难题,有了先进医疗设备及技术,会让我们迎刃而解,豁然开朗。尽管如此,常规治疗仍是最常使用的治疗手段。我觉得,依靠我院目前的技术、设备,只要能规范的、合理的运用常规技术,开展力所能及的新业务、新技术,也可以使大多数患者获得满意的疗效。

  在科室工作时,能够感觉到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强烈,对病患提出的各种疑问都能合理的解释并明确告知病情发展及预后。在中心医院心内科学习期间,极大的开阔了我的视野,特别是他们浓厚的学习气氛、探索精神,不断激励着我尽快地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及技术。

  4个月的进修时间是短暂的,进修生活是充实而愉快的。虽然进修生活很快结束了,但学习是无止境的,还有许许多多的知识要我在今后的工作中去认真学习和研究。在进修的日子里,学习过程里随时都伴随着许多新的体验以及收获,给我在这里的生活增加了丰富的内容。我回首这段时光,审视自身的改变。我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巩固和增长,学会了很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但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收获还是观念上的改变。我现在为自己的付出和收获感到快乐。我决心要把学到的知识和理念带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并在工作中影响带动同事们,使我院内科的工作水平更上新台阶。

  医院医生进修工作总结

  回想自己报考医学院校志愿时,就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者。十余年一路走来,每天都在学习,每天都在进步,总希望自己能够无愧于医者之名。但是工作中,当自己已经熟练于常见病的诊治,而疑难、重症病人的治疗反反复复困扰自己的时候,现实的疾病往往比指南复杂的多。每每面对病人斟酌不定,心中便想能够走出去看一看。

  终于一切如愿,我来到了北京协和协和医院进修。步入这座医学圣殿,向我仰视的大师的学习,我心中满是激动与憧憬。

  开始了协和医院的进修生活。走近协和,原来协和是这样的让人从心底里钦佩:协和人是骄傲的,骄傲的从不甘于落后,业务上勤于钻研努力,工作上努力进取,他们付出的艰辛是我们常人的数倍;协和人是富于奉献精神的,为了病人,可以坚守床边2天,3天甚至更长时间,废寝忘食是常事,抗震救灾及各种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都冲在前面;协和人是严谨认真的,每一个治疗都要问几个为什么;协和人耐心、踏实,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务求完美;协和人随和的,问题不论大小,讲解起来全无架子??协和是有一种精神。

中医基础总结篇10

关键词: 医学院校 人文教育 《基础》课 教学特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中的一门公共必修课,旨在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医学类学校的《基础》课不仅承担非医学专业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等基本素质的教学,还承担医学生独有的人文素质培养,这正是医学院校《基础》课教学的最大特色。本文以湖南医药学院的《基础》课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创新医学院校《基础》课教学特色,使《基础》课教学与医学人才的培养更好地结合,真正培养出一批既具专业技术又具医生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本文从教学目的、教学设计、成效评估三个维度探讨我校《基础》课教学特色,以求教于同行。

一、紧扣人文教育,把《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与医学模式的转型结合起来。

人文精神是在人文文化的创造、传播、解释、应用过程中形成的精神特质。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本、对人的关怀、仁爱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医学人文是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中的体现,内涵是尊重生命,以病人为本。由于传统的生理医学模式,导致长时间内对医学生的培养只注重医学科学的培养,完全忽视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导致社会医疗纠纷事件数逐年攀升,也使医学发展的模式成为单向发展的畸形模式,向社会-心理-生理医学的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型是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种模式不仅要求医学生具备精湛的科学技术,还要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在医学发展模式上实行医学科学与人文素养“两条腿走路”,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由此,医学院校的《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培养医学生的政治属性、社会属性,还应该与医学人文教育结合,注重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医学“仁爱”精神,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基础》课教学的始终,并把教学立足点放在以“人”为本上。

(一)在教学理念中突出医学“仁爱”精神。“仁爱”是我国传统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医学院校《基础》课在教学理念上首要突出的是“仁爱”精神。孔子曰:“仁者,人也,”“仁者爱人,”“爱人”是一种“类”的自觉,它要求把别人当做自己或者亲人一样对待。历代医家强调医者要有一颗同情病人、真诚地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仁爱”之心。这种“仁爱”精神与融真、善、美为一体的《基础》课有着完美的契合之处,为两者之间的沟通架起了一座逻辑桥梁。近几年来,医疗领域内的医疗纠纷事件数不断攀升,据有关专家分析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缺失是导致医疗纠纷频发的主要原因,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很多医务工作者缺乏“爱人”的能力,从源头上培养医学生的“爱人”的能力即“仁爱”精神已成为《基础》课教学的当务之急,《基础》课在教学理念上应突出医学“仁爱”人文精神,这是医学院校《基础》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基础》课的教学实质是培养学生真、善、美的品质,在培养医学生求真、扬善的“仁爱”品质上具有独特优势。

(二)把德育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德育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德育”一般视为道德教育的同义词,包括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道德观教育及法制观念教育等,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学人文教育不仅要求医学生具备精深的知识底蕴、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而且能够积极正确应对医学与人文科学相互渗透、交叉带来的诸多尖锐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尤其是医学伦理问题,加强医学人文教育必然要求加强医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是《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之一,这与医学生德育教育要求不谋而合,更凸显了《基础》课在培养医学生德育方面的优势。德育为医学人文教育之本,尤其在当今医学饱尝医学伦理道德逐渐萎缩之苦时,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基础》课教学的始终。《基础》课的教学内容中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道德都成为医学院校德育教育的丰富养料。

(三)把教学的立足点放在以“人”为本上。以“人”为本是医学人文教育的核心,是医学院校《基础》课教学的立足点。人文精神在本质上体现为对个体生命和人类命运的关注和关怀,医学人文精神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的、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人。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再发展到以人为中心,充分体现现代医学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价值的肯定,医学人文教育应该回归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基础》课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浓缩版,不仅在教学目的上体现培养具有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完整的社会人,而且在教材内容中有关于对人和人生认识的完整章节,这与医学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的出发点相契合。从这个意义上讲,医学院校《基础》课的教学立足点应该以“人”为本,这样既能达到《基础》课教学目的,又使《基础》课成为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阵地。

二、凸显实践环节,把《基础》课的教学设计与医学人文教育的普及相结合。

作为医学院校的《基础》课,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普及是该课程教学的特殊目的和使命。《基础》课的课程设计本身在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基础》课在对医学生人文教育的普及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我校在《基础》课教学设计过程中,不是采用通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而是依循教材体系,在大纲规定的范围内,根据我校医学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内容上,融入医学人文教育,充实教学具体内容;在教学形式上,体现人文精神,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就教学环节而言,我校更善于利用学校有限资源,凸显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基础》课对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实效性。

(一)教学内容融入人文教育。在《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中融入医学人文内容,是增强医学院校《基础》课实效性的重要途径。实践教学是《基础》课教学的重要环节,通常采用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目的在于通过隐性教育方式,达到“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的效果。我校《基础》课的实践教学注重与医学人文交融,从医学专业角度设计实践教学内容,使《基础》课的实践教学达到《基础》课教学目的与医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的双重效果。

近年来,我校根据《基础》课教学大纲和医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教学。如大一新生刚开始进入新的人生阶段的时候,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作“人生起航,放飞梦想”的专题讲座。通过这次讲座让学生与自己贴近的人进行一次心灵对话,让学生能尽快转变角色,设计未来的生涯。这次实践课帮助学生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其教学效果是理论课教学难以达到的。在进入“道德篇”教学时,设计了“我看校园之教育篇:校园观察系列活动”。此次实践课的目的在于通过观察本校园内一些学生的不文明行为,让学生意识到不文明行为的负面性,培养学生的公德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这次实践课是对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培养,是医学生必备的公德素质培养。为培养医学生的大爱精神,特别设计了“大医精诚”之教育篇:“医学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医学生关爱生命,引导学生具备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感,明白“医乃仁术”的含义。此外,为普及我校学生的医学相关法律知识,我校专门设计了“医学生法律素质培养”专题讲座,邀请专家来我校讲座等。我校还根据现代医学发展情况,不断更新实践活动内容,适应社会发展对医学生的要求。正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更好地发挥了《基础》课提高我校医学生人文素养的主渠道作用。

(二)教学形式体现人文精神。医学人文精神是一种人性教育,人文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外化和内化等多种形式进行渗透才能孕育人文精神的硕果。因此,实践教学还采取多种教学形式,通过生动活泼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体现医学人文精神,达到隐性教育的效果。总结我校《基础》课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专题讲座式;(2)调研考查式;(3)情景表演式;(4)演讲辩论式。下面分别对这四种实践教学形式如何展开进行详细介绍:

在“大学生涯之规划篇:我的大学我做主”的实践活动中采用“专题讲座式”的教学形式,聘请优秀校友返校作专题讲座,以他们成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规划大学生涯或人生生涯,让学生尽快明确大学阶段的目标,适应新生活。在“我看校园之教育篇:校园观察系列活动”的实践活动中主要通过“情景表演式”的教学形式,请学生先仔细观察校园内一些不文明的现象,然后把这些不文明现象编演成医学话剧或小品,整个过程自导自演,既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又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形式很受学生欢迎,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基础》课的兴趣,同时通过这种情景表演的方式进行了对不文明行为的反思,达到了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在“大医精诚”之教育篇中,主要采用“调研考查式”的教学形式进行,学生自行组成调研小组,到我校指定的医院、药企、养老院、孤儿院等实践教学基地,根据指定的调研题目,坚持调研过程分工协作、调研报告各自撰写。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服务,在实践中体验国情民情,体验患者的疾痛,在亲身实践中体验“大医精诚”的含义。最后,为活跃课堂,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我们采用“演讲辩论”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形式灵活,可以在课堂上随机选取一些热门的社会话题进行演讲辩论,辩论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给予正确引导,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总之,我们通过一系列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形式,让医学教学与《基础》课实践教学、医学人文教育尽可能完美结合,提高我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创新培养模式,把《基础》课的成效评估与医学生培养的科学性结合起来。

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现代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学生的培养模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制定了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提出医学院校以文化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本质上就是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多样化途径,推动医学模式观念和实践的转变。我校经过长期的探索初步形成医学人文这一医学生创新培养模式。医学人文的创新培养模式即医学科学与医学实践通过对“人的病理学本性”的关怀,使人的身体与精神达到舒适、健康与和谐的状态,其目的是按照医学教育规律从专业本身开掘其内在的人文意蕴,并在与实践的结合中不断养成专业技能、高尚精神与世界眼光。医学生是否具备相应的医学人文素养,如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是可以通过《基础》课实践教学的成效评估考核的。以科学的考核体系推动医学生培养的科学性是我校创建医学人文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尝试,基本思路是创建以医学人文为重点的考核体系,构建以人文诉求为核心的医学价值观,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文精神。

(一)创建以医学人文为重点的考核体系。《基础》课的考核方式因校而异,创建以医学人文为重点的考核体系是我校培养医学生的重要手段。随着医学人文素养在医学生培养模式当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医学院校的《基础》课把医学人文素养纳入其考核体系是必然趋势。《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不仅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更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并最终体现在行动上,做到知与行统一。我校《基础》课根据教材大纲要求结合我校医学生培养模式和医学生的特点创建了一套以医学人文为重点的考核体系。该考核体系的主要特点是把医学人文素质作为一项硬性指标纳入考评体系,具体考核方式量化到实践课考评中,强化实践课的考核功能。一要增大实践成绩比例。实践课成绩占考核总成绩的1/5~1/3(具体比例,每年略有变化,按学生素质情况而定)。二要完善考核评价内容,包括实践教学的参与情况,实践报告是否按时按质完成。三要完善考核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相结合,师生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并对平时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实行免试制度。还要提升考核评价效用,一方面,把实践成绩合格作为《基础》课人文素质合格的必备条件,另一方面,把人文素质测评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实践证明,这套考核体系一定程度上发挥了考核的督促作用,对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对提高我校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帮助。

(二)构建以人文诉求为核心的医学价值观。构建以人文诉求为核心的医学价值观是我校培养医学生的关键。价值观是指关于价值观念的完整系统,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在改造世界、创造和享用价值的过程中形成并确立的相对稳定的观念模式,是人们以价值关系为反映对象,对人们的价值活动起导向和规范作用的社会意识。传统的医学价值观主要指研究医学行为的价值,这一价值是建立在科学判断基础之上的,它以客观的方式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得出个人及人类生命与健康的事实。这种典型的实证主义医学价值观使医学的发展陷入狭隘的境地,也是导致医患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之一。因而,在整个社会追求“人”的意义和价值时,以提高人类生命质量为目的的医学必然呼唤以人文诉求为核心的医学价值观,这一价值观必然要求医学院校培养出的医学生不仅有精湛的医术水平,还要有高尚的医德素质,才符合医学生培养的科学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以人文诉求为核心的医学价值观是科学培养医学生的内在要求。《基础》课在成效评估这个环节上起着根本的导向作用,换句话说,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的《基础》课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医学生培养的根本价值取向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以人文诉求为核心的医学价值观是其必然价值取向。

(三)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人文精神。社会实践是医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基础》课实践教学的主要途径。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在于巩固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在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人文精神,将《基础》课中以人为本的思想转化为行医过程中的人文关怀理念。宫福清等人提出:“培育医学人文精神要比传授医学人文知识复杂而艰巨得多,它是一种培养正确认识形成的过程,是培育医学生的行动自觉。”①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医学人文精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校《基础》课的实践教学开展的是与医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把人文价值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医学人文价值的理解,再通过社会实践的作用,逐渐将人文知识、人文价值转化为内在人文精神,为服务社会树立正确的医疗观。实践活动的价值在于推进医学生对医学的理解,将对医学的理解通过实践再认识,从而把握医学专业学习发展的价值理念,并内化为医学人文精神。通过这样一个“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过程,实现医学生对医学人文精神的把握,提升医学生的精神境界,培养出现代医学需要的医学生,这是科学培养医学生的一条必经之路。

注释:

①宫福清,戴艳军.我国医学生总体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医学与哲学,2012,5,VOL33(5A)总第452期.

参考文献:

[1]张会萍.试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党的文献,2012(6).

[2]刘长庚.高等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方法探析.医学教育探索,2008,VOL7(10).

[3]熊佳.具有中医特色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研究.科技视界,2012(15).

[4]田丰.医学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2).

[5]张飞.医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培育模式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7).

[6]李耘,白浩鸣.医学生的培养应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求.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12).

[7]武玉梅.医学人文―医学生创新培养模式的标志成果.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3).

[8]曾咏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责任编辑:焦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